
影视剧炒冷饭现象屡见不鲜,许多过气的电影或电视剧会被反复上映,导演们似乎永远不知疲倦地再拍一遍。除了赚钱之外,他们还想迎合观众的需求,因为观众容易忘记,过了一段时间再看,似乎会有种时隔已久的感觉。就像是一种怀旧,一段美好的回忆。
当一部电影的票房突破60亿时,其他票房超过50亿的电影就会被重新放映,不论是院线还是网络平台。这样做是为了再度吸金,并让观众回忆起曾经的经典票房影片,进行一番对比,看哪部最好。其实,重映的电影大多只是过气之作,通过唤起回忆来吸引眼球,而所谓的经典,不过是当时票房高罢了,未必代表真正的艺术价值。电视剧更是如此,每到假期,经典剧如《西游记》、《新白娘子传奇》和《还珠格格》都会被反复播放。除了满足青少年需求外,还让成年人重温“经典”。这些剧的版权费用较低,电视台买断后可无限播放。循环播放电影和电视剧本质上是为了盈利,同时通过广告来获取更多的收益。
影视剧发展至今,已出现大量作品。曾经的经典可能只适应那个时代,如果放到今天,观众反应未必热烈。然而电视台和网络平台仍旧认为观众对这些剧集抱有兴趣,特别是看到熟悉的人物和音乐时,人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回忆,仿佛回到了过去,感慨万千。所以,不断重播过气作品成为了一种策略,炒冷饭成为常态,让观众重新体验所谓的经典。
展开剩余61%虽然人们可能会遗忘,但他们也容易接受新事物,愿意购买票观看当下热映的影视作品。当一部电影票房达到数十亿时,人们往往会根据票房来评判电影的好坏,认为票房高的电影就是好电影,票房低的则被认为不好。这样的评价显然受到资本的影响,但电影的真正优劣应当以艺术性来衡量。票房高的电影未必剧情精彩或艺术性高,反而是受到了市场和观众追捧。反之,票房低的电影可能艺术性很强,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。很多观众因长期被商业片“惯坏”,对文艺片的欣赏逐渐降低,认为其乏味,浪费时间。而资本方显然不会停止投入,继续拍摄电影并推动市场,追求利益最大化。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他们还会把以前热映过的影视剧再次拿出来播放,号称“重温经典”,实则是为了圈钱。
有些导演声称是在致敬经典作品,其实只是简单模仿。金庸的武侠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已经拍了无数遍,各种导演都在拍,观众似乎永远看不够,尽管剧情几乎相同,只是演员换了。虽然缺乏新意,但有投资就会有作品拍出来。导演、编剧和观众都在不断更替。年轻观众可能从未看过老版电影或电视剧,他们只关注当前的影视剧。即使让他们对比老版和新版,也不过是对比一番感受,却很少有人有时间去回看老版。相比之下,老观众则对旧版情有独钟,认为新版拍得不如以前好,甚至产生了偏见,认为旧版才是最经典的。
资本家在影视剧制作中最关心的就是利益最大化。他们不仅投资制作新剧,还会将旧剧拿出来重播,继续赚取收入。同时,他们还会重拍经典剧目,将其打造成为影视IP,通过汇集流量和人气,推动资本滚雪球式增值。影视剧的流行就像歌曲一样,短暂而迅速。当人们开始遗忘时,资本方再次通过重播来唤起观众的回忆,并借此与当前的影视作品做对比,激发讨论和话题,也让每个观众都能参与评论,提升全民参与感。评论愈多,影视剧的市场就愈火爆。
因此,当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评论时,影视剧的热度也随之升高,而“炒冷饭”现象也层出不穷。这种现象的出现,更多的是为了不断圈钱,而非提升影视艺术水平或观众的欣赏能力。
发布于:山东省